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深圳奕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简述

2022-04-25 15:09:17    来源:深圳奕帆江建平

意义

近几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和大气监测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创新的监测手段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更广泛的科技支撑,这些变化要求北京市在大气网格化监测工作的前期基础上,整合现有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探索并建立适应新型监测方法和工作需求的评价方法。《环境颗粒物网格化监测评价技术规范》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663-2013)的必要补充,适用于范围内的环境颗粒物网格化监测评价工作,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大气污染和网格化监测现状

随着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开展和落实,空气质量在此期间得到大幅改善,此后相关工作继续推进,2018年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42.7%,但是仍然超过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46%。2017年PM2.5来源解析情况显示,在污染源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与前一阶段(2013年)的源解析结果相比,尽管全部源类的绝对贡献量都有明显下降,但是从相对贡献率上来看燃煤源和工业源贡献率下降,移动源和扬尘源贡献率出现上升。PM2.5以及TSP等污染物仍是大气污染的重点问题,进一步改善存在巨大挑战。

2015年开始开展基于小型传感器的PM2.5高密度监测相关技术研究,2016年开始在全市域范围内网格化布设PM2.5传感器监测网络,一期总规模超过1300个。2017年PM2.5高密度(网格化)监测网络开始业务化运行。在服务管理方面,网格化监测数据一方面用于乡镇(街道)级别的空气质量评价和考核,这是点位相对稀疏的标准监测站网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500米×500米网格反演后的分析数据筛选可能存在的高污染排放网格,以“报警网格”(也称“高值网格”、“敏感网格”等)的形式推送给监察执法部门做进一步的现场核实。

PM2.5网格化监测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获得了生态环境部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生态环境部基于实践经验,于2017年组织编写并发布了《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指南》(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质保质控与运行技术指南》(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规范,用于指导“2+26城市”等地的PM2.5“热点网格”监管工作。也采用类似技术方法在属地内加密布设了大气网格化监测设备,形成区级的网格化监测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支撑框架,进一步指导辖区内各村(社区)属地大气污染攻坚工作。

2018年初,为了进一步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向街乡镇基层政府传导,降低大气中降尘等大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开始在布设总悬浮颗粒物(TSP)高密度监测网络。与此同时,为做好街乡镇空气质量量化考核的监测保障,TSP高密度监测网络的点位布局在网格化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对各街道(乡镇)属地行政边界的覆盖,达到每街道2个点位,每乡镇4个点位,完善了网格化监测网络的布局和基础设施,可以支撑属地的空气质量评价。TSP高密度监测网络于2018年10月建设完成,2019年1月开始业务运行应用。

关键词: 空气质量 监测网络 大气污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