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知网犯了众怒?人民日报公开发声:该有个说法了

2022-04-26 05:52:04    来源:娱乐品细节

知网已经成为国内学术交流重要的平台网站,其收录了95%以上的已正式出版的中文电子学术资源,就连一些硕博士也需要在知网进行资料查阅,也是大学生每年毕业论文查重的关键平台。

知网的初衷是进行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可不知为何,知网渐渐走上了“市侩”的道路。

涨价新闻屡见不鲜,收录论文作者文章不支付费用。如今又传来中科院因不堪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的消息。明明是受人追捧的知识传播平台,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知网该作何反思?

知网频起争议

据公开资料显示,知网的全称是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最初是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创建,拥有国内最多的中文学术资源。

因为知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非比寻常,所以也几乎成为了国内各大高校必备的资源门户网站。但是使用知网是有条件的,比如付费。

对知识付费可以理解,开发付费的商业模式可以维持网站经营,可以促进论文作者更好的开展学术探讨。但正是付费,让知网频起争议。若只是普通的费用价格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都能接受,可外界对知网的费用明显存在争议。

只因知网收费太高,让许多高校难以接受,包括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同时因为知网费用过高而停用。

这两家高校拥有怎样的实力不必多说,科研经费想来是不缺的,却还是不堪知网的费用。

何止高校,中科院也传出知网收取千万续订费而停用知网的消息。这件事已经传开了,估计许多人早有耳闻。中科院有关人士证实了情况属实,后续会用万方,维普进行替代。不过知网方面却否认了停用消息,表示还在供应中科院。

值得一提的是,知网的回应只是否认没有停用,但是对于千万续订费一事,并没有做出解释。很可能的确存在千万续订费的争议事实。

类似有关知网价格的争议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如果只是个别案例还不能以偏概全,但这么多的高校,机构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只能说知网犯了众怒了。

因中科院不堪知网千万续订费而选择停用一事,将知网推上了舆论中心,而人民日报也对此公开发声了。

据人民日报表示,

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

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

法了!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知网的商业模式不断遭受质疑,甚至给公共利益带来了不便,让许多高校,科研机构承担巨大的费用开支。几百万,上千万的费用,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可承受的范围。

知网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知网名声显著,不需要特意宣传,凭借知网掌握的中文电子学术资源,就等同于把控国内学术资源市场。普通人平时可能用不上知网,但对于那些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正在忙于撰写毕业论文和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知网是无法避免的。

不可否认,知网创建的初衷是好的,为中国高校提供完善的资源平台,打造国内最大的知识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为中国发展科研奠定夯实基础。

可知网渐渐向钱看齐,行事作风都和钱有关,传出的争议事件也离不开钱。所以知网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不断膨胀的商业欲望。

当知网持有近乎垄断的市场资源时,就等于掌握了规则,掌握了定价权。于是知网越走越深,在逐利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涨价成为了一大现象,每年的涨幅达到了10%左右。

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从武汉大学等高校到中科院,他们所面临的知网使用价格都在不断上涨。

知网该作何反思?

人民日报公开发声,认为知网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确有反思的必要。在不断遭遇事件争议的情况下,知网该作何反思呢?

首先得制定合理的价格费用,

让付费走向良性循环状态。

其次

坚守初衷,把握好学术交流环境,

让知识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相信外界对知网的印象会有很大的改观。付费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并不是说完全开放免费,这也不太现实。

而且需要知道的是,知网本身收录论文作者的费用并不高,博士10万字的论文只有价值几百元的现金和充值卡。可是知网却能够通过这些论文获得成倍收益。

2020年知网的营收达到了11.6 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因此知网做的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如果知网愿意降低付费价格,换来更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得到更好的口碑赞誉,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得到的效果总好过现在这样。

写在最后

知网走到这一步,被频频推上舆论热搜本就应该反思,究竟为何会这样,又该如何进行改变,知网都应该好好反思。希望知网能坚守初衷,做真正受益民众的事,别只顾着向钱看。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转发。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公共利益 武汉大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