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快播:一文读懂传播学派②丨新传考研必考的哥伦比亚学派,了解一下吧!

2022-06-13 05:35:23    来源:有往新传考研

一、简介

二战结束以后,传播学的重心逐渐从芝加哥大学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形成所谓的哥伦比亚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默顿(Robert Merton)和卡茨(Elihu Katz)等。他们的研究多受政府或商界的资助,因此多为功能导向,聚焦大众媒介对个体受众的影响。以问卷调查为代表的量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见领袖、二级传播、选择性接触等诸多传播学理论。

二、评价

哥伦比亚学派为传播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范式基础,哥伦比亚学派学派聚焦效果研究, 尤其是态度与行为的短期改变, 虽然使效果研究更加深入, 却也遮蔽了传播研究的众多风景, 带来了学科视阈的狭窄、批判精神的缺失、学术活力的丧失。

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造者”,在1930年到1931年在奥地利进行了第一个广播受众调查。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举中作出决定》、《大众传播、大众品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人际影响:大众传播流中个人的作用》(与卡茨合著)等。他的主要贡献有:

(一)开创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1940年在美国伊里县采用固定样本反复访问法,对影响选民投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表了《人民的选择》,提出: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发现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的存在,得出结论:在大众媒体激活、强化和改变三种效果中,选举宣传在改变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影响不大,而对于大部分选民来说,大众媒体的宣传只是激活或者强化了他们既有的政治倾向,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相关资料图

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他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即选民的投票意向是由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和居住地决定(IPP,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选择性接触假说: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选民对信息的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两级传播:大众媒体的信息先流向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然后再流向其他选民,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称为“意见领袖”,大众媒体经意见领袖过滤再到个体的信息流动过程成为“两级传播”。

(二)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地位授予功能、强制执行社会规范、麻醉的负功能。

(三)革新调查方法:开创了现代传播学研究的理念,将调查法、小样本反复研究法、深度访谈方法等引入大众传播领域。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与拉扎斯菲尔德合著的《大众传播、大众品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大众见解》、《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等。在《大众传播、大众品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功能

(1)地位授予功能:大众媒介赋予社会问题、个人、团体以及社会运动以地位。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提高其权威性。

(2)强制执行社会规范: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曝光”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被迫接受社会规范的对象不仅限于公众人物,也包括普通民众,通过让某些问题暴露,人们必须表明自己支持或者反对社会准则。

(3)麻醉的负功能:大众媒体使广大群众把大量时间用在阅读、收听、思考大众媒体中,把对当代种种问题的了解作为采取行动的替代品,但实际上并没有对解决它做出实际的贡献,在政治上冷漠和迟钝。

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

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人际影响:大众传播流中个人的作用》、《大众传播的使用》、《休闲的世俗化》、《大众传媒于社会变迁》等。

(一)与拉扎斯菲尔德一起进行了两级传播的研究,尤其是意见领袖和传播流的研究,指出意见领袖的特点是:与被影响者基本处于同一阶层、意见领袖知识咋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意见领袖的确认与三个因素有关:体现了某些价值、能力以及在社会中的位置。将大众媒介的信息经过群体、意见领袖等多级最后到达个人的流动过程,称为“传播流”。

(二)开创了积极受众理论,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了需求,这种需求又导致了人们对大众传播或其他信源的期待,这种期待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或者其他行为),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后果。

(三)提出了“媒介事件”理论,在和戴扬合著的《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并将其概括为“竞争、征服、加冕”三种模式。在2007年将媒介事件修改为:“冲突、幻想破灭、脱轨”。

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 )

贝雷尔森是美国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与拉扎斯菲尔德一起合作进行伊里县的调查研究,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他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使其成为了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1959年,他提出了“传播研究正在枯萎”问题,开启了对传播学转型的思考。

上一期请点击链接查看~

一文读懂传播学派①丨芝加哥学派“四巨头”你都认识了吗?

关键词: 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 哥伦比亚学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