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速读:一周市场观察|诺奖成为主题投资“风向标”今年或关注新型药物和新材料概念

2022-10-10 08:31:12    来源:封面新闻

一周市场观察|诺奖成为主题投资“风向标”今年或关注新型药物和新材料概念

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资料图】

近年来,诺贝尔奖的每次颁布都激发资本市场对相关主题的投资热情。最为著名的几次如2012年莫言获奖后文化传媒板块表现,2015年屠呦呦获奖后的医药生物行情,2017年的引力波题材以及2019年的锂电板块。那今年,又会有哪些题材有“闪亮登场”的可能?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点击化学”

在新型药物和新材料领域有想象空间

2022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45分许,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学者卡罗琳 ·R.贝尔托西,丹麦学者莫滕·梅尔达尔,美国学者K.巴里·沙普利斯,以表彰他们“对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的贡献。

巴里·沙普利斯称“点击化学”,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实用绿色化学,他认为,即使点击化学不能提供天然分子的精确副本,也有可能找到具有相同功能的分子。结合简单的化学砌块可以创造出几乎无穷无尽的分子,因此他相信点击化学可以产生与天然药物具有类似功能的新型药物,并且可以在工业规模下生产。同时,点击化学还可以用于生产和优化可能成为药物的物质。

同时,点击反应的简单性让它在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迅速流行了起来,点击反应有助于生产需要满足特定需求的新材料,例如,如果制造商在塑料或纺织品中添加了可发生点击反应的叠氮化物,那么后期的材料升级就变得很简单了,这或许能使原料连接可导电、获取阳光、抗菌、防紫外线辐射或具有其他理想特性的物质,还可以通过点击反应,把软化剂固定在塑料中,来避免软化剂泄漏。

有分析指出,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研究实际上早就被应用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在光电功能分子材料的构筑、新药的研发等等,因其简单、高效的特性,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研发速度。

作为能够应用在提高新材料和新药研发方面的研究,或将引起资本市场对于特殊材料、新材料以及创新药板块的关注和炒作。

历年来“诺奖概念股”

多受到市场炒作

科学改变生活,正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现,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回顾历年来的A股市场,每逢诺奖公布都会掀起一波炒作,有人抓住大牛股,可谓是领到了诺奖得主发的大红包。

值得注意的是,距离A股市场炒作诺奖最近的是2019年化学奖,当年获得该奖的3位科学家均被称为“锂电池之父”:分别是97岁的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77岁的英国科学家斯坦利·威廷汉以及71岁的日本科学家吉野彰。

经过4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锂电池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配件,无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还是电动汽车,要想更方便地运行,都离不开锂电池的支持。为此,三位科学家因“创造了一个可充电世界”,共同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彼时A股市场的锂电池概念股以普涨方式给予了积极回应。当时A股首日开盘后,在Wind统计的92家锂电池概念股中,收盘上涨的多达76只,另有3只平盘,仅13只下跌,上涨家数占比达83%。

此外,诺奖炒作最火爆的当属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获奖,瞬间站在了聚光灯的焦点。随之,许多投资者寻找A股医药公司中青蒿素概念股和板块。

因此,彼时节后股市第一天,医药股上演涨停潮,许多投资者认为A股的医药股将因此迎来投资机会,但在炒作过后,市场依旧逐步回归平淡。

“诺奖概念股”炒作背后

警惕投机之嫌

对于市场炒作“诺奖概念股”,有券商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客观地说,约翰·古迪纳夫、屠呦呦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是对其在相关领域中研究成果的表扬,如果借此炒作A股相关概念,实际上还是彼时市场投机氛围较浓的体现。

上述研究员说道:“任何理论的革新、技术的突破作用到实际的应用中都需要时间,需要慢慢摸索其在各行各业的使用方法,这对于企业的业绩来说短期内是看不到效果的,因此,盲目炒作‘诺奖概念股’是不明智行为。”

该研究员举例道,以当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例,彼时市场对于医药概念股的炒作只是把诺贝尔奖当作了一个噱头,至于获奖之后青蒿素产业链能否真正地发展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如何,这些对于主力资金而言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对于这些概念炒作高手而言,短期之内推高股价并且迅速获利才是最终的目的,至于医药股以后的业绩能否提升,那是价值投资者干的事情,不是概念炒作资金需要考虑的。同样,对于今年有可能的新材料和创新药板块,在短期内也都是炒作概念为主,相关技术成熟应用、实打实给企业带来利润则需要一点的时间。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 市场观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