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深圳医疗 短板补得怎么样了

2020-03-18 08:57:54    来源:证券时报网

近期,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的推进,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在人口急剧流入之下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就深圳而言,一个很残酷的问题在网上被热议:如果疫情发生在深圳,现在会是什么样的局面?这个问题背后揭示了深圳一个由来已久的“痛点”:医疗资源质和量都不足。

无论是三甲医院的数量,还是千人床位数,武汉都是深圳的两倍,但就这样,也仍需全国各地的援军支持,更何况,深圳要面对的人口,比武汉多了近50%。这就难免让人对深圳的医疗资源负荷能力提出质疑和担忧。

在全国百城医疗资源排名中,作为万亿元GDP俱乐部成员之一的深圳,在医院数量、千人床位数、千人医生数等排名中,竟被一些三线城市“碾压”,而深圳的医院在全国医院50强排行中也无一上榜,这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

面对医疗服务,这一深圳1300万常住人口的刚需,年轻的深圳一直大手笔投入力补短板,如今成效如何,未来仍需如何发力?

医疗资源质和量都不足

香港保险是近年来内地居民热衷的保障型金融产品之一,在香港保险中,有一类险种特别受内地居民欢迎——医疗险。购买了香港保险医疗险的投保人,如果不幸患上重大疾病即可选择香港或者其他具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区就医,医疗费用由保险报销。“我的深圳客户购买医疗险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因为想着隔壁的香港有很好的医疗资源。”香港某保险公司经纪人费女士表示。

多年来,在深圳看病这个问题一直饱受市民诟病,主要体现在小病中病预约时间长,大病本地难看好。“去年因为流感,跑了两家我们区里的医院,都没检查出是病毒感染,在治疗时间上延误了一些,最后去了市人民医院才确诊是流感。”家住深圳的郑女士表示,因为之前没有对症下药,整个治愈的时间就拖长了。

“深圳医疗服务的病根在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不均衡,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两年前,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描述深圳医疗服务的现状。深圳医疗的“短板”究竟有多“短”?

从三甲医院数量来看,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以及各大城市卫健委数据,北京三甲医院有78家、上海66家、广州62家、武汉36家,深圳仅18家,被成都、郑州、太原、重庆、长沙等多个省会城市远远抛在后面,全国排名在20名以后;从医疗机构病床数量来看,深圳约4.2万张床位,仅为北京和上海的三分之一,广州和武汉的一半。而人均床位数,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03张,深圳为3.65张;从医疗服务质量上来看,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无论是全国医院排行榜还是专科排行榜,深圳的医院无一上榜,而在区域综合排行榜中,只有深圳市人民医院上榜。

这是深圳医疗水平的真实写照,对于实际管控人口达2500万的深圳来说,这既是硬伤,也是隐患。面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目标,深圳仍任重道远。

学科建设缺失

是“硬伤”

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深圳虽然年轻,但却创造了令全国瞩目的经济总量,有着全国最领先的创新体系,最优质的民营企业,最包容的社会环境,最宜居的自然生态,更是许多年轻人心向往之的就业之城。但是,为何在医疗水平上,被众多城市“碾压”,至今未能很好地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

2019年是深圳医改十年,十年改革投入的人财物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数据显示,十年来,深圳医疗资源总量翻番,其中医疗卫生机构从2597家增加到4390家,医院从115家增加到158家,三级医院从17家增加到42家,三甲医院从5家增加到18家。千人病床数由2.2张提高至约3.7张,千人医生数由2.2名提高到2.8名。此外,还有多项制度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深圳医疗水平发展的速度其实不慢了,但医疗短板确实很难补,能有现在的变化已经不容易了。”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异对深圳在力补医疗短板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金心异也坦言,深圳虽然经济实力强大,但医疗水平不是砸钱就能提高的,“就以有经验的医生来说,无论在哪里的薪资水平都不会低,深圳无法靠待遇挖来很多好的医生。”

金心异还指出,除了缺一批优秀的有经验的医生外,深圳医疗水平难以提高的根源在于科研水平的缺失,而缺乏好的医学院校则是根源中的根源。这也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多次指出的,深圳在医疗水平建设上的重要教训——没有解决好学科建设问题。钟南山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从全国招聘了一批有名的专家,形成的局面是,每个学科都有几个很出名的专家,但由于学派和习惯不同,在工作中造成了力量互相抵消,甚至把很多精力浪费在内耗上。“符合医院发展规律的,更可能成功的做法是,一个医院在一个学科引进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由他来组建团队,带领学科发展。”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此外,钟南山还表示,有了医学院,还要有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医学院负责培养医生,附属医院则承担了这些医生毕业之后的科研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把医学人才留在本地。

医改十年可圈可点

但仍需反思

可以肯定的是,深圳一直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这条路上奋力追赶,而深圳的办法是——创新体制机制。

去年6月,深圳市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全市现有23家市属公立医院和50家区属公立医院“一分为二”,即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区属公立医院则建基层医疗集团,“主攻”占比高达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意见》同时提出,到2025年全市将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建高地”,20家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共同组成全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在“建高地”方面,深圳通过“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来深办医办学,建成12家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名医。“强基层”方面,深圳总结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推动医疗服务重心下移和诊疗资源下沉,将健康服务延伸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中去。

在深圳的“十三五”规划中,社康机构发展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根据《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深圳未来将重点加强一类社康中心的布局,以及在商务区、功能区设置社康站,到2020年,全市社康机构将达到1200家左右。

深圳弥补医疗短板的另一个“武器”则是“三名工程”,实施5年来,深圳共累计引进了245个高层次医学团队,6个名校名医团队来深合作办院,成立了10家名医诊疗中心,其中包括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等国际一流专家。通过“三名工程”,深圳力图快速提升医、教、研水平,实现超常规发展。在深圳近期发布的《深圳市2020年重大项目计划》,共487个项目,涉及医院新建或扩建项目的有15个。

在金心异看来,深圳医改十年,从数量上有了现在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仍然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第一,基层医疗,比如社康的建设是否成功,能否引导居民小病到社康?第二,社区医疗体制是否合适,能否激活社区医疗的发挥作用?第三,现有医院在空间布局是否有问题,目前深圳原关外地区尤其是非区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医疗资源是非常不足的?第四,这些年深圳还面临着医院建设选址问题,这些都要考虑周到。第五,如何减少民营医院的唯利是图,社会办医提了很多年,但医生的积极性、职称问题都还待解;第六,能否探索慈善基金会、宗教机构办医之路?“深圳医改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还有很多地方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为全国探路的。”

在钟南山看来,深圳最有实力办一流的医院和医学院,因为深圳政府给深圳卫生系统提供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等硬件支撑都非常强大,应该最有条件开展学科内涵建设。如果没有利用好这些条件,就非常可惜了。(卓泳)

关键词: 深圳医疗 短板 疫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