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天天观速讯丨6000字长文,SaaS WMS创业一周年,我收获了什么?

2022-07-16 05:33:57    来源:程序员客栈
一周年之旅

我于去年7月14日正式加入到LX,一眨眼就过去了整整一年,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很多内容值得记录和回顾,所以趁着一周年之际,来做一个详细的复盘。

我在新公司主要负责的业务线是SaaS WMS,听起来感觉好像主要是做一个WMS就够了,但是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做了大概6~8个系统,即之前提到的OTWBP等系统。这些系统,有Web,有H5,还有安卓,但是我们的产研人数却不算很多,大概20人不到。

如果时间回到一年前,我也不敢想象一年的时间可以做这么多东西。虽然吭哧吭哧地做了一年的时间,迭代非常多的功能,但是这款产品距离我想象中的成熟的样子,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也可以概括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般来说,除了年底的时候会写一个总结回顾的文章之外,我还会在自己产品工作经验满一年的时候,也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这个时间应该是今年4月份左右,也就是我的产品生涯迈入第6年的时候,但是那个时候刚好处于一个痛苦的瓶颈期,确实感觉没什么状态和想法,所以总结的文章就搁浅了。

所以,一切冥冥中还是注定的,4月份的时候逃过了一票,7月份还是要面对一次,那索性就直接面对疾风吧。

一起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年我都收获了些什么呢?

个人成长效益,边际递减

定期对自己总结,本质上就是为了判断自己的成长效益。

站在当前的时间点,回顾过去一年的成长,我感受到了明显的:边际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如果我是在1-3年左右工作经验的时候,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对工作投入的精力越多,我收益就会越高、越明显。但是如果我是5-6年左右工作经验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即使我投入了更多、更专注的精力,但是我收益却远比我想象中的少很多。

我感觉自己陷入了那种“一年经验用了多年”的漩涡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逐步地衰弱,总是会莫名地产生很多悲观、消极的情绪。

这种状态大概陆续持续了好几个月,期间我也探索了很多解决方案,最后我选择的排解方式就是定期写文章,写总结,与自己对话,去分析内心真实的自己。写作可以令我想得更慢、更全,同时也能让我的内心更加安静、从容。

当熬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我发现好像一切又没有什么变化,唯一变化的就只是自己的心态而已。当我从容地接受这种结果,这种现状之后,我开始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纠结成长的多少了。

过去一年,我做了很多事情,虽然收益和成就感都没有之前的那么多,那么浓烈,但是拉长时间线来看,我感觉自己犹如处于一段长长的斜坡之上,虽然感觉没有之前平地上走得快,但是终究还是离目的地更近了一步……

爬坡示意图
团队管理,时用时新

加入了新公司、新团队之后,我又承担起了团队管理的责任。虽然这件事,我在之前也做了2年多,按理说应该是熟门熟路了,但是实际相处下来了之后,我发现:团队管理,总是时用时新。

同样是带4-5个人的产品团队,同样是做类似的业务,但是实际体验上却有非常多的区别。每个人都是独立无二的,由每个人组成的团队也是独一无二的,而管理经验往往是带着浓烈的个人风格色彩的。

所以很容易就造成,淮南为橘,而淮北却为枳的情况。

在过去一年中,我基本上还是沿用了很多以前的管理方式,有一些是有效的,被大家认可的,但是也有很多是我个人感觉好的,但是反而却不被大家所接受的。

“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是我过去一年感受最明显的两个词。

产品团队,研发团队,测试团队,实施团队,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和偏好,产品经理是一个“桥梁”的角色,需要将大家连接起来,需要足够的兼容性。

产品决策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如果我想证明一个决策、方案不行,我不能以Leader的身份去否定,以个人经验去否定。我要去论证我的观点,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和证据。而很多决策其实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既然无法去论证它的弊端,那我只能先让自己去接受它是可行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我发现我逐渐养成了一个可能不太利于我未来产品事业发展的“坏习惯”,那就是讨好型人格。

我个人是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不太利于产品经理的发展的,“强势型人格”虽然一样有缺陷,但是在产品领域,它往往会表现出比前者更显著的优势性。

在前几年,我看了大量的管理类的书籍,参加了多场公司安排的企业培训,我感觉那段时间我是成长极快的。但是最近一年,我基本上很少看管理类的书籍了,大量的业务性工作让我压根抽不开身,同时团队管理中所暴露的问题远没有业务发展暴露的问题多……

所以前段时间我再次翻起一两本管理类的书籍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好多知识我之前都是学过的,但是实际用起来的时候我好像基本上都没记起来。哪怕是有一些东西踩过坑,当时的记忆很深刻的那种,过了一两年之后还是和没学一样。

于是我就在前些天发了一个感慨:

做,想,写,化。做过,想过,写过,自然就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做过,没想过,没写过,逐渐就会偏激,陷入经验主义的陷阱。

内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技能;而过眼云烟的知识,那就是只能是信息罢了。

SaaS是学习业务的最佳机遇

2021年之前,我做了将近4年的自研B端系统,积攒了很多的业务知识。但是2021年之后,我开始迈入SaaS领域后,我发现我之前积攒的很多知识,其实是不太成体系或者不够全面的。

自研系统和SaaS系统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需求的来源广度完全不一样。

自研系统的需求基本上都来自于本公司,公司的业务有多大,有多复杂,那么对相应的产品经理的业务积累就有多大,多深,也就是说公司的业务上限就是产品的业务上限。而很多中小型公司,之所以一直是中小型公司,就是因为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让它暂时不能成为大型公司。

自研系统还会带来一定的偏激性和经验主义的负面影响。

早期的时候我就做了好几个经验主义的产品功能,例如收货质检后才上架,按SKU清点收货,只做PDA作业而不做Web版作业,做了很多提交确认的繁琐动作,防止客户出错做了很多限制约束,为一些精细化管理留了很多口子(SN码,序列号)……

但是功能做完了之后和客户聊的时候发现,很多客户压根就没听过这种场景,甚至拍着胸脯地说大多数和他一样的用户都用不上相关的功能。于是一顿调研和分析之后,我发现SaaS初期的产品,确实不应该做太多繁琐和严谨的功能。一方面提升了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客户暂时也用不上这么多精细化的东西,反而一些要紧的粗糙的需求却没有支持,体验反而不好。

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是亚马逊的货件知识,还有一个是尾程物流的计费相关的知识。

在几年前我做备货到FBA的出库单功能的时候,我对FBA的货件知识并太懂,问了一圈公司的人,也没有几个人懂的,最后只能一边问仓库,一边问稍微懂业务的客户,最后自己再查一些资料就做上去了这个功能。但是当时间来到了我做SaaS产品这个时间点之后,我发现由于公司主要面向的就是亚马逊的卖家,公司中有专门的产品负责亚马逊的货件功能,还可以找卖家咨询真实的后台操作流程。

于是我那段时间,翻遍了网上关于FBA货件的知识,同时也问了其他产品同事和一些意向的客户,最后发现我之前理解的很多FBA货件知识都很狭隘,大多数是对的,但是肯定是不全面的,有遗漏的。

FBA货件知识整理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物流计费这一块。之前我对物流计费的逻辑感觉是懂的,但是实际上又因为没有从0到1完全经历过,所以又总是犯迷糊,总是有一些内容串不起来。为了搞清楚这些模糊的逻辑,我翻遍了UPS和FedEx官网的一些PDF文档,同时也写了好几篇关于BMS计费的文章。不谦虚地讲,对于尾程物流计费这一块的业务知识,我肯定不是专家,但是市面上目前确实找不到比我写这一块更入门,更详实的文章了。如对我的狂妄之言,有不认同的,也欢迎相关的专业人士给我拍砖,交流交流。

收集的PDF资料
整理的附加费规则

我从一个只是稍微接触过公司内部尾程计费业务的产品,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和学习,我就收获了非常宝贵的业务知识,让我能输出一些优秀的科普文章,成为相应的业务专家。

这些都是通过做SaaS产品,而带来的收益。

SaaS是学习业务的最佳机遇,因为它提供了足够多的客户资源供你调研,足够多的业务专家供你请教,也提供了非常多的公司最佳实践帮助你开拓眼界……

这些东西是做自研系统很难收获到的,这也是SaaS创业过程中回馈给产品经理的一个礼物。

决策,就是找到最有力的杠杆

之前我经常看到求职者在简历上写自己负责过从0到1的xxx项目,感觉好像从0到1好像并不是那么难,或者那么值得夸赞的一个事情。

但是我自己真正的经历了从“-1到1”的过程之后,我才深刻感触到,原来从0到1其实有非常之多的细节,也无时无刻面临着决策和判断。

最开始需要先定义产品,在定义产品的过程中会挖掘很多竞品,逐步地会关注起市场的行情和现状,例如存量竞争的产品数量,它们的定价策略,它们的用户人数,它们的产品特色等等。

定义了产品之后,就要规划大概的产品线路图,要定义有多少套系统,每套系统之间大概是怎么交互的,甚至还要考虑到海外客户使用时,服务器部署的问题。

确定了产品线路图和系统交互流程之后,就要开始为每套子系统规划产品结构,包含信息结构和功能结构,同时还要输出对应的用例、业务流程图和状态图等,从此就开始进入了产品设计阶段。

而产品设计阶段就是日常做的最多的事情,在此就不展开讲了。

在上述的一系列过程中,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大量的决策,有很多决策几乎都没有可商量的人,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做相关的SaaS产品,而竞品或者过往经验又不可能完全匹配。

在那段时间中,每天伤脑筋的事情特别多,再加上我又是一个特别追求极致和完美的性格,所以我明显感受到了我的头发掉的贼快,心力憔悴的时机特别多……

但是所谓“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当我熬过了那一段纠结的时光之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经历过那些之后,我可以很自信地说:“现在我完全可以一个人Cover这一整套相关的系统,无论是规划层,还是执行层,都没问题”。

回到决策这件事,我有几个比较深的感触与大家分享。

有决策,就一定会有错,怕犯错就永远做不了决策。很多时候我做决策的时候特别谨小慎微,其实就是避免犯错,但是怕犯错就越难做出决策,最后反而会决策出比较平庸或者保守的方案,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产品经理做决策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尽早锻炼出自己的决策方法论,而不是凭感觉去决策。方法论就是自己内化后的知识,它是一个原则,当你遇到决策的时候,你会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去应对,然后输出一个决策结果。切记要避开情绪化决策,因为情绪是人的底层系统,底层系统都崩溃了,决策也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决策的本质,就是找到最有力的杠杆。SaaS产品从0到1过程中,会有很多需求,很多代办,我们在决策时候,其实就是在找那个“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做一个需求可以低过十个需求的价值,那么这个需求就是最有利的杠杆;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去做决策,而不是个人得失和感受。产品经理们做决策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心理负担,万一这个东西以后又要改了,那么研发和测试肯定又要骂我了,所以我得要想清楚了再决策。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会演变成顾忌个人的感受而变得圆滑、周全,生怕自己担责,所以哪怕是有一些好的机遇也不愿意尝试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是一种影响决策的错误认知,如果从集体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有利的,有好处的,那么即使会短期背上骂名,其实也鼓励去尝试一下;做决策的人要承担责任,要承担骂名,也要承担荣耀。好的,坏的都要全盘接受。日常工作中,往往见到的,更多的是指责和负面的东西;但是其实恰当时间的鼓励也非常重要,这是获取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有耐心,乐观且积极

有一本关于美团的传记书籍叫作《长期有耐心:美团的成长与进化逻辑》,我很认同书中“长期有耐心”这句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

如果说之前35岁中年危机的事情算是给互联网人敲响警钟,那2022年的互联网圈大规模裁员的事情就可以算是火烧屁股了。

2022年的跨境圈也一样不好过,负面消息、悲观情绪纷至沓来。我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干扰,甚至也曾一度对这个行业丧失了很多信心。

我之前戏谑地和群友吐槽:也许知道的太多,反而不会快乐。

就是因为我认识挺多这个圈子的朋友,向大家互相打听了一下,在裁员的公司可能占比90%以上,极少有公司还在扩张,还在招人。

也有朋友问我,下半年之后,会好起来吗?

我不知道,我甚至感觉可能还会更糟,但是我的内心却没有之前那么慌张了。

因为从中短期来看,就业形势肯定是不太乐观的,但是拉长时间线来看,机会始终是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那谁是有准备的人?

长期有耐心,乐观且积极的人,就是有准备的人。

关于耐心方面,坚持做系统化的提升和努力,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考试考高分,是结果;每天学习,练习则是过程;升职加薪是结果,但是长期养成好的工作习惯是过程;终生学习是一件系统化的事情,学习不仅限于工作,还有生活,还有其他方方面面。

通过长期且稳定的积攒,获得足够撬动杠杆的机会(分量),这是破“卷”之术,也是应对焦虑之道。

摘自UP主:所长林超

乐观且积极则是对应《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图源网络

影响圈,就是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能量是积极的,我们要让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而关注圈,就是紧盯他人弱点、周边环境和力所不能及的事儿,总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这样的人,影响圈会越来越小。

简单地理解就是,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例如国家局势,基金股票的变动,热点新闻,行业内谁谁谁倒闭了,如果我们一直关注这些东西,但是又无能为力,就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或者盲目的悲观/乐观中。点评什么东西的时候侃侃而谈,实际上并无所作为,纸上谈兵罢了,这些就是我们身边的“关注圈”。

而每天多读本书,多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交流感情,工作中多承担一些责任,多精进自己的技能等,这些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可能比较琐碎,影响力比较小,但是却会真真切切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这些就是我们的“影响圈”。

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影响圈”,积极主动地在“影响圈”发力,少关注“关注圈”的东西,那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总结

之前每次写这种年度总结的时候,我总是很纠结要写什么主题,什么方向,因为想说的和想写的太多了,但是随着多次刻意练习之后,我发现它压根就没什么标准答案,动笔的时候想到了什么那就说什么,就够了。

SaaS产品创业之旅刚过半,虽然还没有什么成绩,而且未来可能也会非常之难,但是我完全不后悔,非常感激有这样的机会。

从0到1负责一个项目,看着一款产品茁壮成长,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这种机会非常的宝贵,如果能把这个项目做成功,达到一定的成绩,那算是我的产品生涯中一份亮眼的奖牌。

而且预告一下,我们的产品(SaaS版海外仓WMS)预计在8~9月份左右就会面市,初期会先小范围的找一些意向的种子客户试用,而且会赠送3~6个月的免费试用时长,让您享受早鸟价和更贴心的服务。

虽然这个个产品历经了一年时间的打磨,但是在SaaS WMS这个领域它依然是一个稚嫩的产品,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提升和改进。

SaaS WMS远不止是WMS,可以称之为小型ERP也不为过,所以耗费的研发周期会比较长,成本也比较高。我非常希望有机会能与相关的业务大佬们进行交流和学习,为这个领域作出一点点的贡献。

如果有感兴趣的海外仓服务商的朋友,欢迎与我私聊,我会尽快安排相关的实施同事为您演示我们的系统。

END

关键词: 产品经理 工作经验 经验主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