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讯 >

放弃高薪 两岸青年携手创业 让麻竹笋“穿上衣服”走出大山

2023-01-03 20:24: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地道的农产品,稳居全国第一的从业人员数量,至今没有一个“出圈”的品牌。大山里的麻竹笋,湾青年的创新与活力,碰撞出致富的产业密码。台湾青年,十年金融人,毅然转行投身农业;大湾区青年,放弃朝九晚五和固定薪资,只为寻找“小时候的味道”。两位湾青年的奋斗,让英德市麻竹笋“穿上衣服”,“有头有脸”地走出大山。他们为当地焕发商机,这片大山也成为湾青年们实现创业梦想的沃土。


(相关资料图)

从源头把控 挖掘“小时候的味道”

正值寒冬,山里比市区还要再冷上几度,陈永鑫和房金水扛着工具走进竹林,开始给休眠期的竹子除杂枝,让来年的竹笋长得更好。

陈永鑫与房金水修理竹子杂枝。

2021年,从事金融业已逾十年的台湾青年陈永鑫,机缘巧合来到清远,结识了彼时还在知名食品厂当主管的本地人房金水。聊到农业发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业。

“我们发现大陆的农业有一个蛮好的基础,近几年大家也开始注重养生跟健康,于是我就开始想将台湾的精制农业复制过来发展。”大学攻读食品、中药专业的陈永鑫,在生态农业方面有着较为超前的理念。“在种植的时候,如果能够多一些益生菌,少用一些化肥,其实土壤是不需要人工改善的,它自己就会有蚯蚓、微生物。其实在台湾我们就是很推崇生态还原的农业方式,我们跟土地是共生的,这样土地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

然而经过破坏的土壤需要时间恢复自我调节能力,减少人工施肥期间,土地产量大不如前。农户们看不见成效,对陈永鑫这位“外乡人”带来的新理念自然不愿接受。

“以前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想要一把抓。因为台湾很小,我就一块地,可能到我的管理区域顶多30分钟车程。后来有一次,他(房金水)跟我说我们去一个地方,从去的地方到下车到走进去,我走了一个多小时。车子开不进去,那种电动小三轮才可以开得进去的。很多类似的情况让我觉得,很难去掌握村里内部细节的东西。这样子的情况下,我们不如和更多愿意加盟的人合作,而不是什么东西都一把抓,很难的。我们应该去提供一些资源,比如说他们没有那么好的经济基础,我们就去提供经济基础,他们只要给我一样的品质,给我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监管的方式达到目的就好了。”

在合伙创业过程中,土生土长的房金水,便是精致农业走进农户心中的桥梁,让陈永鑫推广生态农业理念的道路顺畅不少。“我觉得跟他合作最轻松的是我不用再去沟通农户的问题,农户们也不用再去不信任,他们觉得自己人不会欺骗自己人,就会形成比较互信的合作方式。”

房金水与农户沟通。

而对于房金水来说,合伙创业不仅是在“做生意”,更是在找回自己“小时候的味道”。

“原来我们家自己也有一片笋,但是没有好好管理,那时候都不知道怎么销,只是自己种来吃,后面慢慢就荒废掉了。我是近几年来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于是开始投身做农业。”两位湾青年一头扎进竹林里,开始研究英德麻竹笋的销路。

规范管理的运作模式让销路有了保障

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逐层渗透精致农业的理念,让可持续发展的产销模式,在英德笋林生根发芽。

“我们不再依赖农户一个小型的工作体,而是把订单包给了合作社,让合作社去找寻农户,然后这些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提供出来,变成一个基地。相当于抛弃了以前公司加农户的一个合作方式,因为那种合作方式是没有管理环节的。我们现在是公司下订单给清远当地的一家企业,他们负责运输品管检测,合作社负责提供等值的农产品,农户只要听令于合作社的要求,去规定好的某一个基地种植。产出多少吨卖多少钱,我们都是事先签好合同的。这样的情况下,产品的品质品控还有货源都非常稳定。”有规划,有管理,每一环节清楚分工,这样的运作模式保证了麻竹笋能够稳定外销,也让农户们的钱袋子也有了保障。

房金水直言,往年收获的竹笋大多由农户自己烘干,自己储藏,自己吃,偶尔带一些去集市上卖,卖不出去的只能销毁。“现在他们按照我们的标准合作,最起码的话,一个月一个人的收入也有2000多块钱。”

打造品牌 让农产品“穿上衣服”

“从我们开始调查到现在应该有半年多了,原来我也不知道麻竹笋这么出名,在清远这块。”

据统计,目前英德市麻竹笋面积达62万亩,年产量约为100万吨,产业总产值约32亿元,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稳居全国第一。根据清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英德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将麻竹笋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麻竹笋出口日本,反而留在国内的不多,这很可惜。既然是产地,为什么不能由产地直接到客户手上?而我们是透过一圈包装,去到日本加工成拉面等产品,再卖回来给我们。”

有产品,没有产业,这是当前农业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

当地一家麻竹笋加工企业负责人张智茵表示,英德市的笋民非常多,种植的麻竹笋很地道,每年的出口量非常大,可惜至今一个“出圈”的品牌都没有。

两位湾青年的到来,为当地企业注入新活力。

“他们会从品质提升、产品包装等方面给出很好的建议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不同的销售渠道去打,比如说网上销售、直播等等,我们之前是没有的。”品牌打造、品类多元化、销售途径多样化,从一颗竹笋的出生到走出大山,两位湾青年在每一环节为产品销售赋能。“像走预制菜等等,把竹笋做成更多顾客接受的品类,这样我们产品的分类线会更广,更重要的是想把这里打造长非常大的竹笋批发集散地。而且通过产品质量提升,还能提高产品售价,让农民得到更好的收益,实现乡村振兴。”

合作过程作最烦对方的地方

聊起合伙创业过程当中的矛盾,两位湾青年也有“吐槽”不完的点。

“他(陈永鑫)对品质方面要求比较高,原来我们一般随便打一个包出就好。现在按照他的要求,连冰袋都要达到一个标准,达不到就不出货,客户再怎么急也不出,就是先跟客户沟通。我跟他争执过很多,也反驳过他很多次。”嘴上虽然这么说,但房金水坦言,最后产品品质得到客户认可时,他也慢慢接受了陈永鑫的“吹毛求疵”。

陈永鑫与房金水对话。

“我以前就在银行上班,对于小数点后面的东西我还是很在乎的。他们觉得包裹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为什么我们还要装防撞的,怕产品撞到烂掉了或是破袋了。反正别人这样子都可以做生意,销售量也是这么大,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多还多加成本?我就跟他讲说你不先把前面做好,后面的情况下你只是在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光处理那些售后,还有客户的投诉,都够头大了,人家可以当甩手掌柜,可是你如果想做品牌,想做品质,根本不可能。刚开始他(房金水)就觉得很不能理解,但我跟他分析复购率就知道了,我们的复购率基本上达到四成了,那就省去了很多开发成本,也不用再去投流量、买广告,省掉了钱就是赚到了钱,可是这些钱是要经过一两年的沉淀才会凸显出来的,而不是你现在当下就会出现的。”用品质打品牌,这是陈永鑫创业初期就定下的原则,不论是寄出去的包裹还是从农户手里收回来的原材料。“有时候跟村民沟通,他让步又很大。假设我们预计要收到八公分的这样子的一个品质的竹笋,可是他可能觉得没差,反正重量达到就好了。他的性子确实会比较柔软一点,总觉得反正都是老乡,不要太苛刻。但是很多东西规格就摆在那边,达不到我们就应该要处理掉,所以常常因为这样,我们两个人又加餐了好几道笋。”

打造竹笋体验基地 让农业发展可循环

聊起精致农业,陈永鑫表示,除了“精致种植”、“精致包装”,还应当有一个“精致”之处——体验式消费。两位湾青年希望有更多人走进英德笋林,沉浸式了解麻竹笋如何从地里到餐桌上。“例如经济农业就是让别人来玩的时候,亲自去采笋切笋,然后看到我们怎么把它做完包装,做一个小型的加工体验的流程,最后可以直接带回家,他们对这样的一个体验是比较有感觉的。”

陈永鑫还尝试与高校合作,学生到山里实习,体验农耕的同时,用各自的账号直播,加入乡村振兴矩阵,从而获取更多私域流量,实现互利共赢。

两位湾青年为大山里的笋林带来商机,而他们的创业梦想,也正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一起来投入的市场,其实整个大湾区,还是蛮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来发展的。”

统筹:柯晓明 刘红豆

采写/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张婷

摄影/摄像:南都、N视频记者 林耀华

设计:邹思曼

编辑:谭俊凤

关键词: 的情况下 农业发展 合作方式

相关阅读